“道”亦有道 花园城市背景下的社区绿道建设思考

时间: 2024-12-30 19:50:56 |   作者: 斯诺克免费直播球迷网第一直播


  什么是社区绿道?使用的人要什么样的社区绿道?社区绿道和人行道、社区步道之间如何界定,它们之间是不是存在明确的界限?如何指引并促进社区绿道的建设?这是北京新一轮绿道建设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6年发布的《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以及《城镇绿道工程技术标准》(CJJ/T304-2019)均指出“社区级绿道是连接城乡居民点与其周边绿色开敞空间,方便社区居民就近使用的绿道”。

  花园城市建设背景下,《北京市绿道系统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以下简称《绿道规划》)明白准确地提出“按照功能和管理层级划分,北京绿道系统分为市级绿道、区级绿道和社区绿道三个层级。社区绿道是连接小型绿地、游园和居住组团、功能节点,最近距离服务市民所需的绿道,是延伸市级、区级绿道脉络的毛细血管和加密社区生活网络的末梢神经,也是绿道系统‘最后一公里’服务功能的最主要载体”。

  社区绿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是最贴近市民身边,最真切满足日常生活休闲需求的绿道,社区绿道主要承担日常性的休闲游憩、运动健身以及部分出行通勤功能。这里的休闲游憩主要指市民在居住地以及工作地范围内及周边区域,以散步为主要形式,以放松解压、简单社交为目的的活动;通勤出行主要指上班、上学、购物等日常性的出行行为;运动健身主要指市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之余的、以健走、跑步为主要形式的常态化、易达成的运动形式。

  根据问卷调研与实际走访,北京市民目前对于绿道的了解程度有限,仅有约半数的受访者对北京绿道比较了解或者有一定了解,熟悉与使用程度较高的主要集中于三山五园绿道、环二环绿道、朝阳绿道等数条市级名片型绿道,普遍不清楚何为社区绿道,哪里有社区绿道。但同时,市民对在居住区周边、主要就业中心、公共交通站以及公园周边加强绿道建设的意愿强烈,尤其是有超过91%的受访者希望在居住区周边完善绿道建设,反映出公众针对社区绿道的需求度极高。

  在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下,国内许城市逐步意识到社区绿道对于改善人居环境的及其重要的作用。目前,社区绿道主要分布在居住区和各类园区内部或周边,依托城市生活性支路、居住区或园区内道路建设,成为人类生活、工作、健身等日常活动中最后一公里的载体。同时,社区绿道普遍呈现出与市民生活紧密关联、空间布局因地制宜灵活变、使用以步行为主、载体空间绿地占比相比来说较低的特征。

  居住区内部的社区绿道是与市民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绿道,可直接拉升居住区环境品质。如北京海淀区的航天城五院社区绿道,位于小区中心绿地外围。环绿地一周约440米的慢行步道是居民跑步、健走等健身活动的首选,同时串联邮局、理发店、药店等生活服务设施,极大的方便了社区居民的休闲、购物、健身等日常生活。

  位于居住区周边的社区绿道,可服务更大范围居民。如上海静安区昌平路绿道,长约800米,依托路侧绿化带新开辟林荫绿道,因地制宜串联沿途处景观节点,并设有慢跑道、儿童游戏设施、公共卫生间、公共座椅等服务设施,将原本只可远观不可进入的绿化带赋予了新的使用功能。

  成都“回家的路”社区绿道是天府绿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目前,成都1.69万公里天府绿道中已建成4000余条“回家的路”社区绿道,打通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如入选2022年成都最美“回家的路”社区绿道的百年老街锦江区镋钯街绿道,仅500米长的社区绿道上,串联了处体现川西民居风格的历史建筑、景观小品以及样化的小型特色消费场景,如餐馆、咖啡馆、花店、书店、便利店等,展现了社区绿道浓郁的生活气息。

  社区绿道布局灵活、空间元,绿地、人行道、建筑前侧空间等都可作为其载体。商业、办公园区内的社区绿道不仅是人们休息的好去处,也是链接区域活力的纽带。如北京市朝阳将台地区的丽都商圈社区绿道,打破原本街道空间与林带空间的功能单一性,拓展公共空间功能,形成高品质人性化的绿道环。丽都商圈是北京最早的涉外商圈,区域内办公、酒店、医疗、教育和居住社区等用地元,并有丽都花园和四得公园,区域西侧有近10万平方米的森林防护绿带。经过近40年的发展,交通不畅、公共空间杂乱、产业业态衰退、经济活力不足等问题凸显。商圈运用无边界设计与弹性设计的理念,将步行空间与绿地以及各类用地边界空间融合设计,形成一个完整的商圈绿道环路,节日期间部分区域结合交通管制还可开展露天电影、音乐会等种活动,显著激发了区域活力。

  社区绿道是北京绿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绿道建设投资政策、用地空间、建设主体、管养部门等重因素的影响,北京现状社区绿道缺口较为严重。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的统计,截至2023年,北京市建成绿道1515公里,其中社区绿道占比极低。项目缺少资金支持、建设协调难度大、建设积极性不高是目前社区绿道建设面临最大的困境。

  社区绿道在界定上存在分歧也是社区绿道统计数量较少的原因之一,上述社区绿道大部分是位于公园里的健走或健跑园路,事实上北京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形式的“社区绿道”并未纳入统计,目前北京社区绿道实施主体和实施路径样,不少社区绿道作为片区改造、城市更新等项目的部分子项,项目申报、建设、管理皆未通过园林绿化部门审批或监管,未纳入统计也就容易理解了。

  社区绿道是城市绿道系统的毛细血管,是在局部街区、社区、园区等范围内为满足市民散步健走、交往小憩、上班上学出行等需求建设的绿道。根据绿道的区位及环境特征,北京的社区绿道可细分为居住区绿道、街区绿道、各类园区绿道、社区公园绿道等;根据绿道的基本功能又可大致分为健身散步道、通勤通学道、休闲漫步道等。社区绿道最重要的特征是贴近生活、规模不大但日常使用率高、全龄需求度高、空间及功能复合度高,因此当下社区绿道建设应着重关注以下三个重点。

  以人为本,社区绿道应是美好的日常生活场景。区别于城市中的其它绿道,社区绿道的使用者具有相对更高的固定性和重复性,“以人为本、追求实用”应是社区绿道建设的首要原则。从使用者视角来看,社区绿道本应是日常生活最熟悉的场景。晨光中、黄昏里,年轻人、老人在绿道上慢跑、健走、散步。白天,行动缓慢的老人也可以出来步履悠闲地散步晒太阳,沿着绿道走到附近的社区活动中心、菜店、花店、社区医院,不时地碰上邻居寒暄几句,走累了还可以坐下来歇歇;奶奶也可以在绿道上溜娃,因为这里婴儿车最好推,孩子最喜欢在这上面跑;上班上学的人能沿着绿道走到地铁站、公交站,还可以步行直达学校,这一天的工作学习都将元气满满;而在办公区,沿着绿道来一个午间锻炼,或者跟同事在漫步间闲谈近来的热剧和新闻,好不惬意!这些愿景般的社区绿道场景看似都很普通、很日常、很生活,但在我们城市中这样的建成案例仍然属于稀缺品。除了空间受限的原因,不从使用者视角出发、社区绿道建设更注重网红效应,便捷实用、友好宜人、服务生活等最基本的原则却不能得到深入贯彻和落实。

  以道为体,社区绿道应与社区慢行空间融合统筹。受以绿地为主要载体的城市级绿道建设惯性思维的影响,我们期望社区绿道也能依托或串联的绿地来提升景观体验并使其“名副其实”,但下沉至社区层面,无论在用地空间还是资源条件方面都存在巨大的挑战。据统计,北京2000年前建成小区有2700个,这些小区都会存在绿地空间存在限制、人车混行、停车矛盾突出的问题。因此,为了充足表现社会公平,让的社区能建成绿道,我们有必要拓展对绿道载体空间的认识,在社区绿道层面不以在绿地中穿行作为绿道的必要限定条件,倡导社区绿道与社区慢行空间相统筹,落实《绿道规划》提出的“慢行系统绿道化改造”的理念和策略,共同构建连续、安全、宜人的社区绿道。

  以点促面,让社区绿道点亮健康温暖的社区生活。如果把《绿道规划》中提出的39条市级绿道以及其中重点打造的10条“京华绿道”比作夜空中最亮的星,社区绿道就是城市夜空璀璨的群星。城市中的社区绿道以非打卡的、平凡的存在和被使用的方式,发挥着绿道的最本质功能。社区绿道除了生态、休闲、通勤、健身、景观等功能,还兼具促进人际交往、增加社区活力、提升社区温度、重塑社区精神的文化与社会功能。社区绿道不单单是一条道,它还是一个精神交往空间、文化传递空间、信息传播以及关爱表达空间。因此,在社区绿道建设中,空间的串联、资源的整合、动静的交融、对环境及人的深度挖掘和了解都显得至关重要。另外,社区绿道虽然在城市绿道中属于最低的级别,但社区绿道的布局需结合周边市级区级绿道布局统筹考虑,这样更便于实现社区绿道打通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定位目标,也更利于提升城市绿道网络的联通性、系统性。

  社区绿道的线路布局应回归人本视角,聚焦市民日常生活工作中最普遍、最急迫的需求,打通最后一公里、营造健康生活圈。

  渗透社区园区,建设慢适生活道。针对日常休闲游憩需求,在城市建设与更新过程中,结合完整社区建设、生活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在社区内部及周边,建设尺度宜人、林荫覆盖、环境优美的社区绿道,打造“出门进林荫、转角即入园”的公园化体验;同时,社区绿道应能够链接生活圈内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色空间资源,推动形成便捷友好的绿色生活圈。针对上班族的休憩健身需求,在工作区内部与周边,结合蓝绿空间建设午间健身绿道,营造舒适的工间休闲环境,倡导健康生活、健康工作的绿色生活方式。

  倡导绿色出行,建设便捷通勤路。针对日常通勤出行需求,利用智慧手段,结合实时热力图等数据判别与分析重点工作区域、重要职住空间、市民出行特征等。综合考虑工作聚集区、公共交通站点及重点社区,布局建设点对点的通勤绿道,打造舒适度、安全度、美丽度俱全的“最友好一公里”,补充绿色慢行网络,引领市民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社区绿道的空间载体应充分的利用现有基础,统筹、融合路侧绿带、城市道路慢行系统、居住区与园区内部的步道系统、公园园路以及小微节点空间等,并针对居民需求科学改造提升,提供高品质绿道环境。

  绿道化改造城市慢行道,共享街道空间。社区绿道由于其贴近身边的特性,往往没有充足的绿地作为载体空间,可通过绿道化改造城市慢行道的方法,整合优化街道空间,重塑慢行环境。依托人行道建设的社区绿道,需梳理绿道沿线空间秩序,区分通行空间与休憩空间,合理布置绿化带、非机动车停放、休憩座椅、城市家具等,打造功能明确、舒适宜人的步行空间;并通过增补行道树、联通行道树树池、丰富植物层次等方法,强化连续的林荫慢行感受。另一方面,可利用现状非机动车道,加强机非隔离带绿化、增加地面标识引导,创造安全便捷的骑行环境。

  梳理整合现有慢行系统,提升舒适度与功能性。针对居住区、园区等市民生活工作的组团,应统筹利用人行空间、建筑前空间等,通过梳理慢行线路、整合空间界面、优化住区边界,提供出行、休闲、健身、停车等重功能。同时,依托设施带、绿化带、停车带等挖掘、利用潜力微空间,设置休憩活动节点,如可结合花坛、树池、台阶等设置休息座椅,形成邻里交往场所。公园内部可优先梳理现有园路,改造提升路面、补充活动空间、增加智慧化、互动性设施,形成适宜健走健跑、高参与性的公园内部社区绿道。

  社区绿道的体验感知不局限于舒适宜人的慢行环境,更可通过资源的串联、品牌的策划、活动的打造等方法拓展维场景,助力人们感知社区魅力,提升归属感与幸福度。在生活圈范围内,应针对不一样圈层,通过绿道连接15分钟、10分钟、5分钟生活圈,实现空间互联、功能互融,串起居民的幸福生活底色。在15分钟生活圈层面,通过绿道可到达周边住区、公园、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体设施、公共交通站点等;在10分钟、5分钟生活圈层面,注重以绿道串联社区活动中心、便利店、社区公园、社区医疗点、警务室、垃圾站等居民最基本、最高频需求的服务设施,以绿道串起一个个温暖的生活场景。

  社区绿道的设计、建设与管理应注重回应全年龄段、各类型人群的真实诉求,通过适宜的尺度、灵活的空间、舒适的环境、科学的设施等,实现精致化设计与精细化管理,全方面提升绿道的温度,助力改造提升公共空间,推动社区微更新,引领新的健康生活方式,以此来实现“以道惠民”的目标。

  兼容重功能。针对通勤通学需求,可在城市道路交互与通行标识系统、大型公共空间区域的标识牌上,通过一杆用、信息加载等方式,加强对绿道线路的指引,让最后一公里路更易寻找更便捷;部分街道可运用地面标识标线强化管理,形成固定时间段优先儿童上下学使用的安全通学路。针对健身需求,可在社区绿道沿线布置智慧运动主题设施,提升环境检验测试、运动监测等智能化功能,使市民通过绿道提升日常健身活动的趣味性与科技感。针对兼顾并协调居民对活动及停车的双重需求,通过智能监测系统与智慧化设施的搭建,结合升降桩等设施、限制停车时间等方法,实现对绿道空间进行分时错峰管理,繁忙时段提高流通性,空闲时段提高停留性,高效利用有限的空间资源,平衡空间功能和居民需求。

  兼顾全龄需求。聚焦老年与儿童人群的使用特征,应设置尺度合理、类型样、适老适小的休憩、游乐、健身场地与设施。如针对老年群体,适度提高居住组团周边绿道沿线休憩点、休息设施的密度,并全部实现无障碍设计;针对儿童群体,通过场地造型、材质、设施的个性化设计,设置趣味活动空间、游乐装置等。关注办公人群,工作组团内的社区绿道沿线宜设置动静结合的小型场地,既有可让人放松舒缓的静谧环境,也有可供室外会议、短暂交流、简单运动的活动空间;并可运用智慧手段增加绿道的样化服务功能,如为其配备开放会议场所、智能健身盒子等,提升人性化服务,匹配当代商务人士的工作、休闲需求。

  社区绿道涉及用地类型、权属部门,同时承载复合功能,在实施过程中要建立统筹协调、方联动的推进机制。如成都玉林东路社区绿道建设中依循“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协同”逻辑,着重激发新老居民的主动性、激活业权业主的主体性,构建居民、社区、社会三方联动机制,建立“业权街区管理规范”,以社区绿道为线索形成新的街区治理模式。

  建议北京绿道在今后建设中应加强管理者、建设者、使用者三方联动效应,在政府主管部门引导下,加强横向和纵向的贯通协调,横向间通过部门之间、不同权属主体的深度协作,打破用地空间、建设管护事权等方面的隔阂;纵向上则要专业的下沉指导,并促进全社会方参与。

  目前,国内城市在绿道项目建设中,大部分资金补贴主要是针对区域级、城市级绿道。上海市对市区两级绿道专项规划明确的、“十四五”期间开展并建成的城市绿道给予每公里100~120万元的市级补贴。除了资金补贴,评比评选也是有效的激励方式。成都市自2021年开始评选最美“回家的路”,评选活动面向全市、全民发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该活动重点聚焦社区绿道的“三度一感”,即美誉度、舒适度、安全度、归属感,围绕“三店一馆”,即书店、花店、商店、咖啡馆(茶馆)基本设施建设情况,立足专业维度,展开征集、评选。每年评选出的最美“回家的路”均成为热门打卡地,特色消费场景不断涌现并与社区绿道建设互为促进,片区活力被极大激发,各区各街道建设社区绿道的热情也不断跃升,形成了良性循环。

  建议北京研究社区绿道建设激发鼓励措施,如设立专项建设政策或奖补机制,或在片区改造项目中增加对社区绿道的补贴或激励。

  社区绿道的最终使用者是居住、工作在此区域及周边的人们。绿道怎么用、好不好用,答案都由使用者给出。因此,高质量社区绿道从建设之初到后期管理运营都应充分重视使用者的力量。社区绿道在建设之前应充分征求片区内主要使用人群和街乡社区、权属单位意见,突出公众参与;建设之中要充分的发挥社区营造师、街区规划师、街区园艺师的专业价值以及部门属地的统筹协调能力;后期使用中要注重统筹协调交通、园林、城管等城市后期管理、运行维护部门的综合治理职能,让社区绿道不仅更美丽,也更好用、更舒心。此外,社区绿道带来新的公共空间,应充分的发挥群众力量,结合各类活动的开展,给予公共空间新生活场景和活力。

  生活不只是活着,居住也不只是就寝,我们理想的生活是走出家门即步入花园,安全舒适的社区绿道就是我们通往幸福生活的回家的路、上学的路、上班的路、跑步的路,是“星辰大海,就在身边”,宜人的社区绿道会让城市更美好,让生活更幸福。